古人驯化鸬鹚捕鱼:千年渔猎智慧为何被禁?

古人驯化鸬鹚捕鱼:千年渔猎聪明为何被禁?

鸬鹚捕鱼:古人的水上”猎手”

你知道吗?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发现了一种神奇的小动物能帮助人类捕鱼。它就是鸬鹚,俗称”鱼鹰”或”水老鸭”。这种看起来像黑鸭子的大型游禽,其实是天生的捕鱼高手。古人发现了鸬鹚的这项天赋后,便开始驯养它们,让它们成为人类捕鱼的好帮手。这种独特的捕鱼方式在中国流传了上千年,甚至在20元人民币的背景图上,我们还能看到桂林渔民使用鸬鹚捕鱼的经典画面。

鸬鹚为何成为捕鱼能手?

鸬鹚之因此能成为古人青睐的捕鱼帮手,全凭它一身过硬的”本领”。开门见山说,它的身体构造就是为捕鱼而生的:长长的脖子可以灵活转动,尖嘴带倒钩能牢牢抓住鱼,脚上的蹼让它游得比鱼还快。最神奇的是,鸬鹚可以潜水到6米深,在水下停留近30秒,这简直就是为捕鱼量身定制的”装备”!

更令人惊叹的是鸬鹚的团队协作能力。它们懂得合力围捕鱼群,小一点的鱼会储存在喉囊里,遇到大鱼就集体出动。研究发现,一只鸬鹚一天能捕20斤鱼,五只一起职业的话,一天就能抓上百斤!这种高效率让古人对鸬鹚爱不释手,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驯养它们,到了唐宋时期,鸬鹚捕鱼已经相当普遍了。

古人怎样驯化鸬鹚捕鱼?

古人驯化鸬鹚捕鱼的技巧相当巧妙。为了防止鸬鹚把捕到的鱼都吃掉,渔民会在它们的脖子上系一个套子,这样鱼就吞不下去。捕鱼时,渔民把鸬鹚放在小船上,发现鱼群就吹哨发令,鸬鹚们便纷纷跳入水中。有意思的是,鸬鹚在水里不是靠眼睛找鱼,而是像雷达一样用听觉锁定目标,几乎百发百中。

捕到鱼后,鸬鹚由于咽不下去,只能游回船边把鱼吐出来,接着继续去抓。职业结束后,渔民才会给它们”发工资”——解开套子让它们吃个够。说来也讽刺,虽然鸬鹚天天吃鱼,但由于从不咀嚼,它们一辈子都不知道鱼是什么味道!

为何这种古老技艺被禁?

既然鸬鹚捕鱼这么高效又环保,为什么现在会被禁止呢?难题就出在”太高效”上了。鸬鹚捕鱼不分大致,连小鱼苗也不放过,长期下来会影响水域生态平衡。专业的渔民一次放出上百只鸬鹚,简直能把一片水域”扫荡”干净。而且它们分不清哪些是保护鱼类,误捕后放生也很难存活。

现在,鸬鹚已经被列为”三有”保护动物,私人禁止饲养。再加上大众环保觉悟增强,这种延续千年的捕鱼方式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虽然有些遗憾,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这样的改变也是必要的。你觉得呢?这种古老的聪明是否应该以某种形式保留下来?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