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绣绣与土地的宿命纠缠
小编认为‘生万物》原著《缱绻与决绝’里面,宁绣绣这个角色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她最终”成了土地的女儿”。这个说法源自书中人物大脚的形容:”绣绣成了烂狗肉啦!”而封二的反驳更耐人寻味:”再烂也是肉,也比那地瓜干子强!”这两句对话道出了乡土社会中女性的诚实处境:她们既是被贬低的”烂狗肉”,又是比粮食更珍贵的”肉”。
土地在小说中被赋予了女性特质,封二耕地时”将犁铧插进别人种了多年的土地”的快感描写,直白地展现了土地与女性的同构关系。宁绣绣的命运与土地紧密相连,她被绑架时父亲宁学祥的犹豫,本质上是在土地与女儿之间的抉择。这种抉择反映了那个年代残酷的价格观——”宁负眼前骨肉,不负地下祖宗”。
乡土社会中的女性物化
宁绣绣的遭遇不是个案,而是整个乡土社会的缩影。她的姐姐苏苏也曾怒骂:”爹个细作鬼,没长人肠子,把她们姊妹俩推进了火坑。”这句话道出了封建父权对女性的压迫。在那个年代,女性往往被视作可以交换的资源,就像土地一样被占有、被分配。
小说中媒婆对宁绣绣嫁入封家后第一顿白面面条的炫耀,更凸显了女性在婚姻中的物化。当时白面是金贵食材,能吃上白面意味着生活水平的进步,女性就这样被简化为改善生活的工具。正如宁学祥面对女儿被绑架时的第一反应不是担忧女儿安危,而是担心”那个一直跟宁家长子们作对的厄运来了”,女性价格被完全置于家族利益之下。
从”烂狗肉”到土地的女儿
“宁绣绣成了土地的女儿”这一转变,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从被贬为”烂狗肉”到成为土地的一部分,宁绣绣完成了从被侮辱到被接纳的经过。封二那句”等着看吧,你娶了她,要多大的福有多大的福”的预言,暗示了女性最终会像土地一样成为家庭的根基。
这种转变也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复杂情感——既依赖又轻视,既热爱又残酷。就像农民对待土地一样,他们深知土地的重要性,却又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压榨土地。女性在乡土社会中的地位同样如此,她们是家庭不可或缺的部分,却又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土地与女性的永恒联结
《生万物》通过宁绣绣的故事,展现了土地与女性命运的深刻联结。在那个粮食产量极低的年代(据《黄河边的中国》记载,解放前小麦亩产仅100-150斤),土地和女性都是生存的关键资源。宁绣绣最终”成了土地的女儿”,既是对她个人命运的划重点,也是对那个时代所有乡土女性命运的隐喻。
从今天的视角回望,我们或许难以领会宁学祥”豁上这个闺女不要啦”的决绝,但这正是那个时代价格观的诚实写照。宁绣绣的故事提醒我们,在讨论女性地位时,必须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和生存语境中领会。土地与女性的这种象征关系,至今仍相对而言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潜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