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弥补因地球公转周期(即回归年)比公历年度长的差异,引入闰年的概念。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刻是约362天,而公历年份为365天,因此每过一年,我们的日历就比实际时刻少了近一天。四年后会累积差近一天的时刻,为了调整这个差异,每四年会设置一个闰年,即在二月增加一天。仅仅按照四年一闰的制度,每百年会多算近一天的时刻。为了避免长期累积误差,规定整百年份不再额外增加一天,也就是百年不闰。如果整百年份可以被400整除,仍然需要设置为闰年,以确保历法的准确性。简单说,四年一闰是为了调整时刻差异,而百年不闰是为了避免长期累积的误差。
为了更具体地解释这一现象,下面内容是一些详细的解释: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刻并不是整整一年。这个周期实际上稍微长于一年。如果我们只按照每年365天来计算,那么我们的日历将会逐渐偏离实际的时刻。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大众决定每四年增加一个闰年,也就是在那一年中有366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日历尽可能地接近诚实的时刻。然而如果我们每隔一年就增加一个闰年,那么我们就会很快超过诚实的时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每隔一百年就减少一个闰年的缘故。这样可以在保持日历准确的同时避免过度增加或减少天数。为了避免由于减少闰年而导致的误差累积过大,如果某一百年可以被400整除的话,那么这一年还是需要被算作闰年。这样的制度是为了在保持日历简单易懂的同时尽可能地接近诚实的时刻。